文/鄭偉銘 守護者協會策略長 助人工作的現場,情緒總是不請自來。社工日復一日地傾聽、陪伴,承接著案主的痛苦與創傷,卻很少有機會停下來,問問自己:「我的內在還好嗎?」當助人成為習慣,內在的消耗往往被忽略,直到疲憊堆積,才發現自己的狀態早已搖搖欲墜。 這樣的問題,並不陌生。在國際社工日即將到來之際,我們迎來了這堂特別的課程。 2025年3月11日,南港家庭支持服務中心舉辦「助人者自我照顧」課程,邀請鄭玉英老師透過內在家庭系統(Internal Family Systems,IFS),帶領41位來自各領域的社工夥伴,回到自己的內在世界,學習如何與「小我」對話,安頓自己。 「這不是試圖改變自己,而是學習與內在對話,讓這些小我知道,它們的存在是被理解的。」鄭老師提醒,IFS強調的不是壓抑內在的不安,而是透過理解與接納,使助人者能夠真正與自己的內在小我共處,讓內心得到安頓。 這場課程,不只是一次專業學習,更是一場與自己的深度對話。而在一週後的3月18日,正值國際社工日,我們將進一步探討當案主的情緒升高時,如何與案主的「消防員」對話,避免助人者自身被捲入,並幫助案主找到更有效的應對方式。這兩堂課像是一場內在對話的延續,提醒助人者,在陪伴他人的同時,也要記得回頭看看自己。 內在家庭系統(IFS):認識內在的小我 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或許常以為自己是一個穩定而統一的個體,然而,IFS(內在家庭系統)卻提供了一個不同的視角:我們的內心其實由不同的小我所組成,每個小我都有其獨特的運作方式,並且相互影響、牽動著我們的情緒與行為。 「我們必須先了解內在的小我,才能真正地照顧自己。」鄭老師在課堂中這樣說道。她解釋,IFS將內在的小我分為三種類型,各自擔負不同的功能:
這些內在角色各自有其生存策略,卻未必總是帶來正向的影響。例如,當管理者過於嚴苛,可能會導致壓力過大;當消防員頻繁介入,則可能讓人陷入無意識的應對模式。鄭老師提醒:「每個小我的出現都有原因,它們都是用自己的方式來保護你,即使有時候這種方式看起來不太健康。我們要做的不是壓制它們,而是嘗試理解它們。」 IFS的核心不在於排斥或消除內在的小我,而是讓「自我」(Self)成為真正的領導者,帶著平靜(Calmness)、清晰(Clarity)、連結(Connectedness)、悲憫(Compassion)等特質,與這些內在角色共存、對話。 「我們內心的小我不會消失,除非它們被整合起來。」鄭老師特別提醒,助人者若長期忽視自身的內在需求,內心的小我可能會變得更加防衛或混亂,最終讓助人工作變成一種無聲的消耗,而非真正的支持。 創傷的影響:替代性創傷與助人者的自我覺察 助人者的角色,往往是一雙承接創傷的手。他們陪伴、傾聽,承載案主的脆弱,見證生命中的困境與痛苦。然而,這些情緒並不會隨著服務的結束而消散,許多助人者在不知不覺間,將案主的創傷內化,逐漸累積為「替代性創傷」(Vicarious Trauma)。 「助人者的內在,往往藏著比自己意識到的更多傷痕。」鄭老師在課堂中點出這個現象。她解釋,長期與創傷個案工作,助人者可能無意識地承擔對方的痛苦,忽略了自身的情緒需求,久而久之,這些未被處理的壓力會轉化為情緒耗竭、無力感,甚至對助人工作失去熱情。 當內在的傷口沒有被看見,助人者的專業判斷與情緒穩定度可能受到影響,進一步影響與服務對象的互動品質。「當你的內在充滿未解的創傷時,別人的痛苦會變得更難以承受。」鄭老師提醒,助人者需要先穩定自己的內在,才能真正穩定地陪伴他人。 然而,許多助人者習慣將所有的關懷與悲憫投注在案主身上,卻忘了自己同樣需要被照顧。鄭老師語帶提醒:「不要把你的悲憫之心,都給你的案主用光了,好歹也把它們連結起來,疼惜自己。」她強調,助人者若無法對內在的需求有所覺察,長期的自我消耗不僅會影響個人的心理健康,也可能讓助人工作變得更加困難。 真正長久的助人,不是消耗自己,而是學習在陪伴他人時,也能同樣溫柔地陪伴自己。 進入IFS狀態:培養內在的8C特質 IFS不僅是一種心理學理論,更是一種自我覺察與內在療癒的途徑。在課堂上,鄭老師帶領學員進行內在探索練習,讓大家有機會靜下來,聆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。許多人在這個過程中,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內在狀態,甚至察覺到某些長久以來被壓抑的情緒。 「這不是試圖改變自己,而是學習與內在對話,讓這些小我知道,它們的存在是被理解的。」鄭老師強調,IFS的核心在於接納,而非抗拒。當人們試圖壓抑內在的不安與衝突,這些情緒往往會以更隱晦的方式出現,影響個人的心理狀態。相反地,透過理解與對話,內在的小我才能真正被安頓。 但理解小我只是第一步,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自我照顧,才是維持內在穩定的關鍵。鄭老師提供了一個簡單而具體的建議:「下班回家,至少你要把那個小疲憊牽著它、摟著它,帶它去喝一杯星巴克或者喝個小酒,不要喝太多也不要一直喝,一杯就可以了。」這個看似幽默的提醒,其實是在強調助人者也需要被照顧,而這份照顧應該先從自己開始。 在這個過程中,鄭老師進一步談到了「自我」(Self)的重要性。她提醒學員,隨時檢視自己的內在狀態:「你有沒有在自我當中?」IFS提出「8個C特質」,作為衡量內在穩定與否的標準:平靜安穩(calm)、有好奇心(Curious)、連結(Connection)、清晰(Clear)、悲憫疼惜(Compassion )、勇氣(Courageous )、創意(Creative)、信心(Confidence)。 這些特質並非僅供學員理論學習,而是每位助人者在陪伴案主時,同樣需要對自己展現的態度。當助人者能夠培養這些特質,才能夠穩定地支持他人,而不被內在的疲憊與情緒消耗殆盡。 實踐IFS:與內在對話的歷程 理解IFS的概念是一回事,但真正與內在對話,則是另一個全然不同的體驗。在課程中,鄭老師透過內在探索練習,讓學員實際與自己的小我對話,在安全且專業的引導下,許多人第一次清楚地感受到內心深處的聲音,甚至驚訝於那些長久以來被忽視的情緒。 「這不是試圖改變自己,而是學習與內在對話,讓這些小我知道,它們的存在是被理解的。」鄭老師強調,許多人習慣以壓抑或對抗的方式處理內在的不安,卻忽略了這些情緒本身的需求。IFS所提供的,不是讓我們消除這些聲音,而是幫助我們學會如何去理解它們的來由,與之共存,而非敵對。 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尤其是當小我的聲音長期被忽略時,它們可能變得更為激烈,甚至與自身的理性認知產生衝突。因此,鄭老師提出了一個具體的實踐方法,讓學員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與內在連結: 「你要找到你的自我的力量,跟某一個你叫得出名字的小我,因為你有很清楚的頭腦,你可以叫著他的名字,跟他說一句肯定、疼惜、欣賞的話,這就是最簡單的自我照顧。」 這樣的練習看似簡單,卻極具轉化力。當學員開始有意識地與自己的小我建立友善且理解的互動,過往的焦慮與內在衝突逐漸減少,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穩定且有彈性的內在對話。IFS不只是理論,而是一種可以落實在日常的自我照顧方式,幫助助人者在陪伴他人的同時,也能溫柔地陪伴自己,逐步實現內在的平衡與安定。 結語:助人者的內在安頓,才能真正助人 「助人工作不只是給予,而是與自己對話的歷程。」這堂課不僅是一場理論學習,更是一場深入內在的探索。 在助人工作的現場,助人者經常專注於回應他人的需求,卻很少停下來問問自己:「我的內在狀態如何?」IFS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,幫助助人者更有意識地覺察內在運作,學習與小我和平共處,而非抗拒或對抗。當內在逐漸穩定,助人者才能真正發揮影響力,不只是提供服務,而是帶來更深層的改變。 IFS不僅是一套心理學工具,更是一種日常的內在照顧方式。它提醒我們,助人不應該是自我消耗的過程,而是需要從穩定的內在狀態出發,帶著平靜與好奇,陪伴自己,也陪伴他人。 課程的最後,鄭老師語重心長地提醒:「當我們能夠善待自己,才能善待他人。當你的內在平靜,世界就會變得更清晰。」這句話不只是對助人工作的提醒,更是對每一位助人者的祝福——我們所投注的悲憫與關懷,應該也包括自己。IFS的練習,提供了一種可行的路徑,讓助人者在陪伴他人的同時,也能夠溫柔地安頓自己的內在。 這堂課,不只是專業技能的提升,更是一場與自己深度對話的旅程。當助人者不再只是應對個案,而是理解自己的內在動力,才能以更穩健的狀態投入服務,讓助人工作回歸健康、可持續的狀態。真正的陪伴,不只是一種行動,更是一種來自內在穩定的力量。 後續參與推薦 最後,如果有興趣深入學習的參與者,可以參加在守護者協會在3/18的社工實務班第二場(已額滿),或是4月舉辦的IFS初階工作坊,更深入學習如何在關係中運用系統觀點,理解自己的內在動力,並透過更有效的方式處理衝突。
另外,有許多社工夥伴表示想參與後續訓練,為體諒社工的辛勞,與慶賀三月十八號國際社工日,即日起至3/28,報名第IFS第九期課程,即享7折優惠!另外,若職稱有社工,或是實際從事社工相關業務,讓您額外再折1000元!(請進入課程連結,有優惠領取表單連結與相關課程說明)
閱讀更多
0 評論
發表回覆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