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在南港家庭支持中心,發生了一件讓人忍不住微笑的小事。 一位經常來中心的孩子,在吃完晚餐、洗完澡後,準備搭公車回家。孩子們大多來自弱勢家庭,我們平常除了提供基本照顧,也注重生活自理訓練與良好習慣的養成。 回家的公車班次不多,大約每30至40分鐘才一班。為了避免孩子等太久,我查了即時到站資訊──原本預計還要30分鐘才有車,結果突然跳出一班「隱藏班次」,只剩8分鐘就會到站! 我趕緊提醒他:「你要快點準備,不然就要再等四十分鐘囉!」 但他卻沒有急著收書包,反而低著頭做別的事。
0 評論
小西是一位一年級的特殊需求學生,有一天他忽然問小淑老師:「小淑老師,如果我功課變好,還可以來上課嗎?」 這句話,說得小淑老師一愣。這個原本被老師們口中形容為「不寫作業、不讀書」的小男孩,參加了三週的特殊需求課後照顧班後,不但有了進步,還開始擔心自己會不會因此「太好」而失去繼續來上課的資格。
文:吳文炎/南投課後照顧中心主任 上週五的課後照顧班裡,發生了一件小插曲。除了小康因為作業太多而情緒崩潰外,另一位孩子——小傑,也流下了眼淚。不過,小傑哭的原因,並不是因為寫不完作業,而是來自一段悄悄堆積的內心情緒。
文/課輔老師 琬棠 小語是一位剛被正式診斷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(ADHD)的孩子,目前也開始接受藥物治療。在我們的特殊需求課後照顧服務中,初次接觸小文時,便觀察到他在學習與人際互動中顯得迷惘與無助。雖然他十分努力,但經常做不出老師交代的作業,聯絡簿內容經常漏寫,這讓媽媽感到焦慮與挫折,也時常誤解孩子「不用心」。
過去,小語總說:「我不想去學校。」如今,他終於能自信地說:「老師不會再兇我了!」 小語是一名 南投草屯的特殊需求兒童,就讀小學一年級,疑似有 學習障礙(LD),在學校的學習歷程充滿挑戰。他的口語表達能力較弱,寫字速度慢,無法跟上同學的進度,導致學習壓力增大,甚至產生對學校的抗拒。媽媽回憶,過去每天寫作業都是一場拉鋸戰,小語經常因為無法完成作業而崩潰,讓家人感到焦慮又無助。 在 守護者協會的向陽班課後照顧計畫 中,老師們發現了小語的困難,並透過專業引導與陪伴,幫助他找到適合的學習方式。例如,老師讓他使用 計時器練習專注力,幫助他在限定時間內完成國語生字作業,不再因進度落後而感到壓力。現在,即使生病請假在家,他也能主動完成作業,媽媽再也不用擔心孩子的學習問題。
文/課輔老師 琬棠 寒假過了一星期後,媽媽興奮地跟我分享一件讓她驚喜的事—--小濬這次寫閱讀心得,竟然自己找到了一個有效的學習方法! 原來,小濬發現,當他完成一本書的閱讀理解後,可以從書中挑選一些關鍵句子或重點段落寫下來,這樣不僅能幫助記憶,也讓閱讀心得更有條理。媽媽聽了覺得很有趣,於是又問他:「那你會不會看看書後面的書評,參考一下別人的想法呢?」
小達是個一年級的小男孩,活潑卻也敏感。他的媽媽曾提到,小達被醫生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(ADHD),同時帶有自閉傾向,這讓他的行為顯得既衝動又缺乏同理心,使得他的情緒控制與社交互動成為雙重挑戰。 剛上小學時,小達經常在課堂上情緒失控,大哭大鬧,讓老師和同學都感到困擾。媽媽起初不願意讓小達服用藥物,但看到他在學校的狀況,她最終決定早上讓小達服用半顆利他能,中午則改用中藥來調理,希望能幫助他在學習時更加穩定專注。
|
守護者
只要孩子需要,我們都在 類別
全部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