助人工作的現場,情緒總是不請自來。社工日復一日地傾聽、陪伴,承接著案主的痛苦與創傷,卻很少有機會停下來,問問自己:「我的內在還好嗎?」當助人成為習慣,內在的消耗往往被忽略,直到疲憊堆積,才發現自己的狀態早已搖搖欲墜。 這樣的問題,並不陌生。在國際社工日即將到來之際,我們迎來了這堂特別的課程。 2025年3月11日,南港家庭支持服務中心舉辦「助人者自我照顧」課程,邀請鄭玉英老師透過內在家庭系統(Internal Family Systems,IFS),帶領41位來自各領域的社工夥伴,回到自己的內在世界,學習如何與「小我」對話,安頓自己。
0 評論
文/鄭偉銘 守護者協會策略長;李念儒 課程專員 2025年2月11日守護者協會舉辦的大師講座-「系統思維看婚姻外遇」,吸引了超過600人線上參與。本次講座由鄭玉英老師主講,從系統思維的角度探討婚姻中的外遇現象,帶領大家理解外遇不只是個人選擇,而是整個家庭系統動力的展現,然後重新找回關係中的自己。 外遇,不只是道德問題 談到外遇,社會上常以道德標準評判,認為這是某一方的錯誤選擇。但鄭老師提醒我們,外遇並非單純的個人行為,而是家庭系統運作的結果。這意味著,它的發生往往與伴侶之間的互動模式、成長經驗,以及社會文化背景息息相關。
在2024年9月23日,守護者協會舉辦本年度第四場大師講座,邀請鄭玉英老師線上分享「父母衰老了—你的家中和你的心中有怎樣的動態發生」的主題。 鄭老師深入探討了長期照顧父母時家庭成員面臨的挑戰, 鄭老師特別提到,對於受過創傷的子女而言,面對年老的父母,情感上往往充滿了掙扎。他們可能在「應該」去照顧父母的愧疚感和「奉養父母」的責任之間左右為難,內心充滿矛盾。這些子女的內在小我,如「孝順小我」,經常與其他內在部分產生衝突,這讓照顧父母的過程變得更加複雜和艱難。
文/鄭偉銘 守護者協會策略長 本次2024年9月14日的大師講座,是由 鄭玉英老師線上分享「內在家庭系統(IFS)與亞斯伯格特質—認識高功能自閉症的內心動態」的主題。講座有400多人在線參與,包括社工、心理師、學校老師、學生、治療師、醫師、護理師等專業人員、對亞斯議題關注的社區民眾,還有對於有亞斯孩子的家長,都有高度熱忱與參與意願!! 在一開始,鄭玉英老師簡單解說了IFS理論,強調有亞斯的孩子經常因缺乏適當的「情緒軟體」來處理感受,無法認知或表達自己的情緒,導致他們開始流亡了,並壓抑內心的情感。老師表示,透過IFS理論,這些「流亡者」角色可以被辨識與處理,從而幫助有亞斯的孩子更好地理解自我並學會情緒管理。她進一步探討了小我與自我的概念,並強調大腦的可塑性在孩子學習和成長中的重要性。
近日,由守護者協會舉辦於3月20日與3月30日的兩場大師講座,引起眾多專業人士與家長的熱烈迴響。講座主題分別為「內在家庭系統IFS與伴侶諮商—認清親密關係中的小我互動」和「內在家庭系統IFS與兒少家庭動力—進入兒少的內在花園與親情」,由資深心理諮商師鄭玉英老師主講。 藉由內在家庭系統IFS理論,鄭老師察覺了人際互動中的關鍵,並為參與者帶來新的理解與突破。無論是伴侶相處,還是親子關係,都能找到可能性、增進互動的契機。
2023年下半年,在本會理事長侯南隆的促成下,守護者協會首次邀請鄭玉英老師開設「內外兼修」家族治療初階課程,並陸續舉辦了三梯次。 多年來,我們在陪伴家庭、孩子與離院青少年的過程中,看見許多第一線工作者在支持他人的同時,也背負著情緒與角色的拉扯。面對複雜的家庭互動與孩子的情緒困難,許多人渴望有一種方式,能回到自己、重新整合,也更穩定地與對方相處。
2023年春天,守護者協會受新竹市政府社會處邀請,舉辦三場「到宅親職服務人員培訓」,由本會執行長周明湧擔任講師,協助第一線家庭訪視人員在進入家庭之前,先建立穩固的理解與自我準備。培訓重點不只在知識傳授,更希望幫助工作者發展出在實務中可運用的視角與工具。 三場課程分別於2月12日、3月19日與4月16日進行,主題由淺入深,從服務定位、親職支持,到困難家庭的實務應對,逐步建立參與者的服務信念與技巧。
2023年4月19日,守護者協會受邀前往新北市的緊急短期安置機構,與第一線的照顧人員共同探討:當我們說「以兒童最佳利益為依歸」,在孩子的生活裡究竟該如何落實? 本場培訓由協會執行長周明湧主講,主題圍繞「機構生活、管理與兒童權益」,從他多年安置實務經驗出發,結合《兒童權利公約》的核心內涵,與機構工作者一起思考:如何在日常的照顧、管理、陪伴與紀律之中,看見兒童的聲音與選擇?
|
守護者
只要孩子需要,我們都在 類別
全部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