給陪伴「總是慢半拍」孩子的你 有些孩子,就是比別人慢一點。 反應慢一拍、情緒收不回來、一件事講好幾次才記得,讓家長忍不住懷疑:「他到底有沒有在聽?」「是不是我教得不夠清楚?」 但其實,對某些有特殊需求的孩子來說,這些不是「故意不配合」,而是大腦發展的節奏真的比較慢。
0 評論
寫給覺得孩子又「退步了」的你 你是不是也曾這樣問自己: 「明明昨天可以,今天怎麼又不行了?」 「上週才剛突破,怎麼現在又退回來了?」 陪伴孩子的過程中,這種「看不到穩定進步」的挫折感,幾乎每個照顧者都經歷過。 但其實,孩子的成長從來不是一條直線。有時往前,有時停下來,有時甚至往後退一步。但如果我們願意用更長的時間軸回頭看,就會發現:他們一直都在走,只是路線比較彎。
讓「家裡的規則」變得看得見、說得清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情境? 明明說好了不能在沙發上吃東西,結果孩子說:「你又沒說今天不行!」;又或者,原本答應的遊戲時間,突然變成「再五分鐘」、「再最後一場」無限輪迴? 與其反覆爭執,不如一起把家庭規則寫下來、畫出來、貼出來,讓它變得「看得見」,這就是親子溝通與正向教養的第一步。
給正在面對孩子哭鬧、失控、不知所措的你 孩子崩潰大哭的時候,你是否也曾感到無助? 「不要再哭了!」、「你怎麼又這樣!」我們總是想快點讓孩子「冷靜下來」,卻常常越幫越亂。 但對孩子來說,崩潰大哭不是耍賴,更不是挑戰你,而是他正在用唯一會的方式表達:「我受不了了!」
當你想「罵醒」孩子,卻又心疼不已的時候 「你怎麼又不寫功課……」「我講幾遍了還是做不到!」 這些話,你說過嗎?我說過,而且說完常常後悔。 面對孩子反覆的行為,我們不是真的不想溫柔,而是太累了。尤其是照顧特殊需求的孩子,我們常在「快崩潰」與「不忍心」之間來回擺盪,想要有原則,卻又怕傷害孩子。
文/鄭偉銘 南港家庭支持服務中心督導 4月11日的晚上,南港家庭支持服務中心特別邀請周書尹老師,與一群關心孩子的家長們,一起探索「如何陪伴青春期孩子走過情緒風暴」。 老師提醒我們,在談青春期孩子的情緒前,得先從幼兒期說起。孩子的情緒並非與生俱來,而是透過經驗與照顧者建立起來的。例如:六個月大的孩子,情緒常常與主要照顧者緊緊連結,而當孩子開始說「不要」,也正是在測試和學習如何影響他人、建立界線。
文/鄭淮恩 守護者南港家庭支持服務中心社工 孩子坐不住、注意力無法集中,老師講的話一句也聽不進去,甚至同樣的錯誤一犯再犯——這些在家庭與學校中不斷上演的場景,對許多家長與老師來說,既熟悉又讓人無力。尤其當這些行為被誤解為「故意搗蛋」,我們更容易陷入指責與挫折的循環。 在4月9日的那一天,南港家庭支持中心的夥伴們,特地從台北南下,來到南投參加這場講座,只為了親身聆聽這位母親的故事──她同時是一位老師,也是一位過動症孩子的母親。她的分享,不只是生命歷程的敘述,更是我們在第一線陪伴家庭與孩子時,極為重要的學習素材。
文/鄭偉銘 守護者協會策略長 本次2024年9月14日的大師講座,是由 鄭玉英老師線上分享「內在家庭系統(IFS)與亞斯伯格特質—認識高功能自閉症的內心動態」的主題。講座有400多人在線參與,包括社工、心理師、學校老師、學生、治療師、醫師、護理師等專業人員、對亞斯議題關注的社區民眾,還有對於有亞斯孩子的家長,都有高度熱忱與參與意願!! 在一開始,鄭玉英老師簡單解說了IFS理論,強調有亞斯的孩子經常因缺乏適當的「情緒軟體」來處理感受,無法認知或表達自己的情緒,導致他們開始流亡了,並壓抑內心的情感。老師表示,透過IFS理論,這些「流亡者」角色可以被辨識與處理,從而幫助有亞斯的孩子更好地理解自我並學會情緒管理。她進一步探討了小我與自我的概念,並強調大腦的可塑性在孩子學習和成長中的重要性。
|
守護者
只要孩子需要,我們都在 類別
全部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