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場看似平凡的工廠參訪,卻打開了育幼院孩子對「職涯可能性」的全新想像。透過親身走訪與實地操作,孩子們第一次理解「塑膠模具射出」不只是遙遠的產業術語,而是一門可以從學徒起步、逐步成為專業技術人才的道路。 2023年12月6日清晨,天氣驟降,一場冬雨悄然降臨。我們準時抵達舜松工業門口,老闆阿凱已在門口等候,準備為睦祥的孩子們打開模具射出的世界之門。 一踏進廠房,孩子們立刻被擺放在中央桌上的「模具」吸引。這些大小不一的金屬方塊,上頭布滿奇特孔洞與凹槽,旁邊還有顯微鏡與加工圖紙。對孩子們來說,一切新奇又陌生——但這正是十月時活動留下的伏筆。 那時,守護者與私董會合作舉辦職業探索活動,讓育幼院孩子們認識四種不同職業,結果只有阿凱從事的行業,讓當場二十多位孩子完全猜不出來。直到他揭曉「模具射出」是塑膠製品的起點,孩子們才驚訝發現,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水壺、樂高、汽車零件、眼鏡盒,甚至隱形眼鏡外殼,全都來自這門技術。 阿凱詳細講解模具設計與製作流程,並指出業界正面臨技術斷層,若能熟練看圖製模,月薪上看八萬。這消息不只讓孩子們眼睛發亮,連一旁陪同的社工與老師都深感震撼。他鼓勵孩子們若有興趣,高職即可選讀模具科,日後可直接投入職場;若就讀大學,則建議選擇機械相關科系。 這天雖為週日,廠區生產線休息,但阿凱仍親自導覽每一道加工工序:從車床、磨床、衝床到銑床、放電機——逐站說明原理與功能,逐一回答孩子們天馬行空的提問:什麼是「放電」?真的要「充電」嗎?一個人可以顧幾台機器? 這些看似童趣的問題,卻也展現孩子的求知欲。透過阿凱的示範與說明,孩子們不再只是聽故事,而是真正摸到、轉動、看見了現場的專業。他還開放大家體驗機台操作與顯微鏡觀察,甚至試用天車,儘管我們一度擔心機器會被玩壞,但阿凱始終輕鬆笑對,讓大家卸下緊張,盡情探索。 不僅如此,他還特地帶孩子們參觀隔壁正在運作的生產線——正趕製一批營養食品的塑膠罐與蓋子。孩子們第一次見到塑膠原料,誤以為是貓砂,那一粒粒白色小球確實神似。機器將這些原料射出成型,四個為一組,由機械手臂吸出、疊放、檢查,整條產線全自動化、設有冷氣,工作環境明亮潔淨。 其中一位七年級孩子,在體驗完這條流程後深受震撼地說:「一個小小的盒子,要經過這麼多道工序才做得出來。看起來越方便的東西,背後越不簡單,真的要珍惜。」 阿凱說,塑膠射出並不只是「工廠苦力」,而是一門值得投入的工藝。只要願意從學徒做起,培養技術,就能闖出自己的一片天。他勉勵孩子們:「郭台銘當年就是做模具起家,這技術成就了鴻海的基礎。你們也可以,只要願意開始。」 這天,不只孩子們走進了一家工廠,更是第一次真切走進了「職涯可能性」的現場。而我們,也再次見證了信任與啟發,能為一個年輕人打開多少想像的大門。 👦 孩子回饋選摘
💕 我想支持守護者與孩子們
0 評論
發表回覆。 |
守護者
只要孩子需要,我們都在 類別
全部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