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吳文炎/南投課後照顧中心主任 上週五的課後照顧班裡,發生了一件小插曲。除了小康因為作業太多而情緒崩潰外,另一位孩子——小傑,也流下了眼淚。不過,小傑哭的原因,並不是因為寫不完作業,而是來自一段悄悄堆積的內心情緒。 小傑是一位ADHD學童,目前就讀於我們提供特殊需求兒童課後照顧服務的班級。他和小西是同一組的孩子,由小淑老師負責指導。小淑老師是一位非常溫柔、耐心的老師,即使孩子鬧脾氣或情緒激動,她從不責備,而是用溫柔而堅定的態度,等待孩子情緒穩定,再陪伴他們繼續完成學習任務。 小傑與小西都來自單親家庭,媽媽皆不在身邊。也許正因如此,才短短上課兩週,兩位孩子已經對課後班產生高度的依賴與喜愛,也顯現出他們對大人關愛的強烈渴望。 雖然小傑有ADHD過動症,但他的學習能力其實相當不錯,只要情緒穩定,完成作業的速度非常快。相對地,小西雖然情緒平穩,卻在閱讀、書寫與數學方面的能力較弱,因此需要老師投入更多時間進行個別化教學與差異化學習陪伴。 那天下午,儘管作業量不小,小傑仍順利完成了大部分作業。當他發現老師幾乎全程都在協助小西,心裡便悄悄浮現被忽略的感覺。他開始想:「老師是不是比較喜歡小西?是不是比較關心他,而忽略了我?」 這樣的情緒在小傑心中發酵,最終累積成滿滿的委屈,忍不住在教室裡大哭起來。 小淑老師立刻察覺了小傑的情緒變化,放下手邊的工作,走向他,用溫柔的語氣安撫他,並耐心地說:「老師也很關心你喔,只是每個孩子需要的幫助不一樣。你學習能力很好,可以自己完成作業,而小西還需要多一點指導。但這不代表老師不愛你,你一樣是老師很重要的學生。」 聽完這些話,小傑漸漸冷靜下來,輕輕點頭。雖然還帶著些許委屈,但他的眼神多了一分理解與安心。 這一刻,小傑不只是完成了一天的學習任務,更在情緒教養與人際互動中學習了一課。他開始懂得什麼是理解與分享,也慢慢體會到:在關係與陪伴中,每個孩子需要的愛與支持都不盡相同,而被愛的方式,也會因人而異。 支持守護孩子們
0 評論
發表回覆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