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3月,我們收到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的邀請,要針對CRC兒童權利公約第二次國家報告國際審查「結論性意見」的政府行動回應,提供民間建議。 我們不只是應邀參加,而是把「孩子的聲音」和「一線工作者的觀察」帶進了政策修正表格中——這份由守護者團隊共同撰寫的建議表,最終橫跨了23項具體建議點次,涵蓋了法規修正、預算配置、訓練機制、替代照顧品質、兒少參與制度、網路安全、教育休閒權等面向。 有些建議很技術性,但背後的出發點很簡單:制度設計不能只是看起來好看,而是真的要對孩子有用。 例如,我們發現政府做法規檢討的時候,常常只是「消極比對CRC有沒有哪裡違規」,卻沒有主動去想:「能不能做得更好?」所以我們建議應該由人權單位牽頭,主動提出「修得更符合CRC」的法案修正案,讓兒童權利不只是底線,而是前進的方向。 又例如我們點出了一個看似冷門、其實很關鍵的問題:台灣的兒少預算,連OECD國家的1/4都不到。在這樣的資源條件下,要談「全方位照顧」幾乎不可能落實。我們要求行政院與審計部督導各縣市公開明列兒少預算比例,並列入考核與提升機制,讓「看不見的資源歧視」被揭露與改善。 在兒童替代照顧部分,我們則強調:「不是只有找地方讓孩子住下來就好。」我們提出,政府不應再用「補助」的方式對待團體家庭,而應比照委託服務,給予穩定且合理的安置成本。同時也要求評鑑制度別再流於形式,應該真正落實輔導與查核,讓每個生活在機構裡的孩子都能被好好對待。 我們也沒有忘記孩子的聲音。我們針對「兒少代表」機制,建議擴大納入不同背景與年齡層的兒童,不應該只有會開會、敢發言的孩子才有資格參與。同時也呼籲政府不要讓兒少參與變成「表面上的問卷填填、開開會」,而是要建立一套可以追蹤政策回應與實施成效的「影響力評估機制」。 此外,對於數位暴力、家庭虐待、教育壓力、收養終止等議題,我們都提出具體可行的改革方向,並要求設立KPI與追蹤報告,以避免「提交回應、但未落實」的空洞承諾再次出現。 我們知道,光靠民間NGO的倡議無法讓政策立刻翻轉,但我們相信,一份誠實、專業、來自實務現場的聲音,能夠成為推動制度改變的力量。 這次的回應只是過程,而不是終點。 我們會繼續站在第一線,也會繼續走進政策討論現場,監督與協作並行,只為了讓這個社會對孩子更負責。 💕 我想支持守護者與孩子們
0 評論
發表回覆。 |
守護者
只要孩子需要,我們都在 類別
全部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