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課輔老師 琬棠 小文是一位剛被正式診斷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(ADHD)的孩子,目前也開始接受藥物治療。在我們的特殊需求課後照顧服務中,初次接觸小文時,便觀察到他在學習與人際互動中顯得迷惘與無助。雖然他十分努力,但經常做不出老師交代的作業,聯絡簿內容經常漏寫,這讓媽媽感到焦慮與挫折,也時常誤解孩子「不用心」。 我們與媽媽持續進行溝通,說明孩子在課堂上的實際情況,也鼓勵她帶小文進行兒童行為醫學評估。從安排門診、進行檢查,到確診ADHD並開始使用藥物,這段過程歷時數月,但媽媽始終沒有放棄。當醫師指出孩子的行為其實是ADHD症狀的表現時,媽媽恍然大悟,從責備轉為支持,親子衝突也明顯減少。 有一次,我們發現小文雖然已經照抄聯絡簿上的內容,卻仍然不明白國語作業怎麼寫。他努力回想老師的交代,但始終想不起來。我們鼓勵他主動詢問同學,但第一次問完回來後,他依然說不出重點—--原來,小文的問題不是記性不好,而是他不知道該怎麼問,更無法理解同學的回覆。 於是我們開始針對他的狀況,進行社交溝通與語言表達的輔導。我們陪伴他練習組織語句,學習「怎麼問問題」,設計簡單扼要的提問方式,並安排願意協助的同學與他互動。雖然一開始看不出顯著改變,但幾天後,又發生了相同的情境。 這次,小文沒有再卡住太久。他依照練習內容,主動找到一位「聽得懂」的同學,成功理解作業要求後開心地回到教室。那天,他笑著對我們說:「我這次自己做到了!」 這樣的進步或許微小,但卻是孩子在自主學習與自我管理上的重要突破。而這一切的起點,來自於被理解、被接納的陪伴。在我們的特殊需求兒童學習支持服務中,每個孩子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學習節奏,從「我不會」走向「我願意試試看」,一步一步走出自己的成長路徑。 支持守護孩子們
0 評論
發表回覆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