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鄭偉銘 守護者協會策略長;李念儒 課程專員 2025年2月11日守護者協會舉辦的大師講座-「系統思維看婚姻外遇」,吸引了超過600人線上參與。本次講座由鄭玉英老師主講,從系統思維的角度探討婚姻中的外遇現象,帶領大家理解外遇不只是個人選擇,而是整個家庭系統動力的展現,然後重新找回關係中的自己。 外遇,不只是道德問題 談到外遇,社會上常以道德標準評判,認為這是某一方的錯誤選擇。但鄭老師提醒我們,外遇並非單純的個人行為,而是家庭系統運作的結果。這意味著,它的發生往往與伴侶之間的互動模式、成長經驗,以及社會文化背景息息相關。 鄭老師進一步分析,外遇的類型多種多樣,包括短暫的關係、鍾情專一的感情、另闢家庭,或僅限於情感層面的精神外遇。每一種外遇形式,都是關係中的需求落差在另一個空間的投射,有時甚至與當事人過往未被滿足的情感需求密切相關。童年時期的親子關係、過去未被解決的情感創傷,都可能形塑我們在親密關係中的選擇。 外遇的角色與動力 婚姻中的外遇關係,通常涉及三個角色:元配(配偶)、第三者(小三)、外遇者(出軌的一方)。然而,這三者並非獨立存在,而是彼此交織在家庭系統中。老師提到,外遇往往源自於關係內部的未被滿足,當一方或雙方在婚姻中感受到疏離、缺乏親密感,甚至對自己的人生失去方向時,外遇可能就此發生。 這並不是一個突如其來的決定,而是關係長期累積的結果。從最初的不滿,到尋求外部慰藉,再到關係的發展深化,最終進入衝突與抉擇,每一步都受到當事人自身的內在模式與成長經驗影響。 當外遇發生,如何面對? 外遇帶來的傷害,往往深刻且難以癒合。當面對外遇時,人們常見的反應是憤怒與質問,希望透過對抗或指責來找回失去的安全感。但老師提醒我們,激烈的對立往往會讓另一方產生防衛,甚至導致雙方的距離更遠。 相對於單純地歸咎於某一方,鄭老師鼓勵我們換個角度思考:外遇的發生,是否也是關係的某種警訊?它是否提醒著我們,有些未被關注的需求,已經長期被忽視? 她提到,有些人選擇挽回關係,有些人則選擇離開,無論做出哪種決定,關鍵都不在於如何改變對方,而是如何重新找回自己的價值-「你不需要為另一半改變,而是要為自己改變。」 此外,在處理外遇帶來的衝突時,語言的使用也至關重要。鄭老師建議,對話中少些「你」的指責,多些「我們」的理解。與其讓關係陷入對立與攻防,不如透過系統思維,去看見彼此內在需求與未曾被理解的部分。 外遇,可能也是一種轉機 外遇的發生,對婚姻來說或許是一次創傷,但它也可能成為轉機。 老師說:「我不知道你能不能找回你的另一半,但你一定能找回你自己。」這句話,點出了外遇帶來的另一層意義——它提醒我們,真正需要被療癒的,往往不是關係本身,而是我們內在那個長久以來被忽略的自己。 鄭老師以系統思維帶領大家重新審視外遇,強調這並非單一行為,而是家庭互動模式與個人內在系統的展現。許多時候,外遇的發生,不只是伴侶間的問題,更是跨世代傳承的影響。 「這是一場不知不覺間發生的舞蹈,兩人、三人,甚至跨代的影響都交錯其中。」當我們能夠看見這些影響,才能真正跳脫模式,開始新的選擇。 預防外遇:維持多元的情感互動 在講座最後,鄭老師提醒大家,預防外遇的關鍵在於「多面向互動」。夫妻之間的交流不應只圍繞在育兒或家庭分工,當生活重心過度集中於特定議題,而缺乏情感連結時,婚姻也會變得更為脆弱。 她建議,關係應該保持多元互動,包括共同興趣、情感交流、親密關係的維繫,甚至是彼此對未來的規劃。當雙方持續投入關係並拓展彼此的生活圈,親密感也能因此被維持。 此外,過去的感情也應適時安頓。不論是曾經的伴侶,或是已離世的另一半,學會好好道別,才能真正放下過去,迎接新的幸福。當我們能夠與自己的情感歷程和解,婚姻關係也會更加穩固。 結語:從外遇,看見更深的自己 這場講座,不只是讓我們理解外遇的成因與影響,更讓我們看到,親密關係其實是每個人內在狀態的投射。當我們願意深入探索自己的內在世界,就有機會真正改變,而不只是試圖控制關係的結果。 「當你擁抱內在的受傷小孩,還有誰能真正傷害你?」這句話,或許是這場講座帶給我們最深刻的提醒,也是老師留給我們最棒的禮物。 後續參與推薦 最後,鄭老師也鼓勵有興趣深入學習的參與者,可以參加在守護者協會在今年三月與四月舉辦的IFS初階工作坊(連結如下),學習如何在關係中運用系統觀點,理解自己的內在動力,並透過更有效的方式處理衝突。這是今年難得和老師面對面學習的機會,請一定要把握。
0 評論
發表回覆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