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孩子說不,是在說什麼? 「我只是叫他拿個便當盒出來放著,他都做不到。」一位媽媽在講座現場嘆了口氣。她不是在責怪,而是帶著一種熟悉的無力。另外一個爸爸苦笑補了一句:「對孩子講十句,他就頂我十一句,講了也沒用。」 這些話,對許多在場家長來說一點也不陌生。孩子愈來愈大,卻愈來愈「難說話」,不肯配合、不願聽話、甚至動不動就頂嘴、關門、沉默不語。面對這些「說不」的孩子,大人們常常卡在一個又氣又怕的位置上——罵了怕關係變差,不罵又覺得管不動。 因此,六月的南港親子講座,我們邀請守護者協會外聘督導、也是家長團體帶領人的周書尹社工師,陪伴家長們一起思考:當孩子說不,大人到底可以怎麼辦? 孩子的大腦,還沒準備好長大 講師一開始就從孩子的大腦發展談起。她指出,根據腦科學研究,青少年的情緒處理中樞(邊緣系統)很早就發展完成,因此情緒波動、追求即時回饋、衝動冒險,這些反應都是正常的。但真正負責理性、計畫、控制衝動的前額葉,卻要到二十幾歲才成熟。 「有時候他們不是不懂,而是還不會。」講師提醒,不是孩子故意頂嘴,而是他們的腦還沒準備好面對那麼多的情緒和責任。 父母的情緒,也需要被看見 講師說,在處理孩子的情緒之前,更重要的是先看見自己。她點出許多家長的真實感受—-- 「我怕孩子以後不理我。」 「你不需要100分,但你要有原則。你只要願意,也可以是一個及格的父母。」講師用這句話安住了許多家長的焦慮,也讓現場空氣柔軟下來。 當教養卡關,不如牽著孩子的手 不少家長分享了自己卡關的經驗。有媽媽說:「孩子常常裝沒聽見,叫他做點事都做不到。」講師沒有責怪,也沒有講大道理,而是建議:「那就拉著他的手,一起做。」 另一位爸爸說:「我女兒常常頂嘴,我回她,她就更兇。」講師笑著回應:「教養不是念經。你念得越多,孩子反而越聽不進去。重要的是他有看到你怎麼做。」 她鼓勵大家學會說出自己的感受與界線:「你這樣說話我覺得不被尊重,但因為你是我女兒,我選擇包容你。」 陪伴的時間有限,你想留下什麼? 講座最後,講師邀請家長們回頭看看:「你還能陪孩子多久?你希望留下什麼記憶?」有的家長說自己每天只有半小時可以真正跟孩子說話,有的則說從晚上八點半忙到十一點半,情緒全炸光。 「就挑一段時間好好陪,其他時間請放過自己。」她提醒大家不用全能,只要有心、有一點穩定的陪伴,就很足夠了。 她也教大家一個3:1的「讚美公式」:每天三句話裡,至少一句是讚美。「今天有洗碗、沒有頂嘴、有準時寫功課……這些都值得被看見。」她說,孩子記得的,往往是那些微小但溫暖的肯定。 「不是養了孩子,問題就多一倍,而是人生中多了一段親密關係,是讓你重活一次的機會。」講師的最後一句話,讓現場許多家長靜靜地點頭。 🧩 行動資訊卡
🌟 我想支持守護者與孩子們
0 評論
發表回覆。 |
守護者
只要孩子需要,我們都在 類別
全部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