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由守護者協會舉辦於3月20日與3月30日的兩場大師講座,引起眾多專業人士與家長的熱烈迴響。講座主題分別為「內在家庭系統IFS與伴侶諮商—認清親密關係中的小我互動」和「內在家庭系統IFS與兒少家庭動力—進入兒少的內在花園與親情」,由資深心理諮商師鄭玉英老師主講。 藉由內在家庭系統IFS理論,鄭老師察覺了人際互動中的關鍵,並為參與者帶來新的理解與突破。無論是伴侶相處,還是親子關係,都能找到可能性、增進互動的契機。 親密關係中的內在小我碰撞 第一場講座(3/23)聚焦在IFS理論如何應用於伴侶諮商。鄭老師首先闡述了IFS的核心概念 —「每個人內在都有一個自我真我,以及許多小我/人格面向」。 在成長歷程中,這些小我可能被遺棄、流放或壓抑。然而,當我們進入親密的伴侶關係時,這些被遺棄的小我就會被激發、浮現,甚至引發雙方的衝突。 鄭老師展示了IFS如何幫助伴侶的方法。請雙方先各自覺察、整合內在的分裂面向,進而提升彼此的理解與親密 她強調,在伴侶關係中,雙方都要學會照顧好自己的需求,而非將需求強加在另一半身上。只有當雙方都能自我照顧時,才不會過度依賴對方,反而更能以圓融的姿態彼此呵護、相互滿足。 透過自我覺察,找回被遺棄的脆弱面,並學會對自己寬容與疼惜,才能建立更正向的互動模式。 孩子內在世界的探索之旅 第二場講座(3/30)則聚焦在如何運用IFS理論來理解與協助孩子。對此,鄭老師再次提醒,IFS認為每個人的內心都存在著許多不同的小我,有些是保護和照顧自己的自我小我,有些則是受創的小我。 這些小我會因應不同情境而發揮作用,影響個人的思維和行為模式。要建立健康的人格,關鍵在於了解和接納自己內在的各種小我,並促進這些小我之間的和諧共處。 同樣地,若要協助孩子走出困境,就必須理解他們內在複雜的情緒世界。在講座中,鄭老師展示了IFS如何幫助孩子理解內在的創傷或痛苦小我,並引導他們與內在小我建立和解關係,從而逐漸改善問題行為,重建良好的溝通,並恢復自信和快樂。 父母應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,而非單純糾正行為,因為孩子的問題行為源於內在創傷,忽視孩子的內在感受恐加深創傷。此外,父母要以開放、同理心傾聽孩子的訴求,給予安全空間,才能真正理解孩子內在需求。此外,我們應幫助孩子運用IFS建立內在小我的和諧共處,引導他們認識自我,增強彼此共振,從而重建內心整合,擁有更強大的自我調節能力。 鄭老師強調,很多人認為只要對孩子嚴格管教,就能糾正他們的錯誤行為。但事實上,光靠外在的紀律約束是遠遠不夠的。我們要進一步深入理解孩子內在的情感需求,用愛心和耐心陪伴他們,才能幫助他們走向健康成長。 兩場講座均吸引超過500多人線上參與,反應熱烈。不少家長表示,IFS理論為他們帶來全新的理解,讓他們對親密關係和親子互動有了更深入的洞察。 有參與者表示:「IFS的觀點讓我明白,我們要先理解和接納自己內在的各種小我,才能建立更健康的親密關係。以前我總是把需求强加在另一半身上,現在我學會先照顧自己,相信這樣可以讓我們的關係更加圓融。」 另一位家長則說:「以前我總是一味的糾正孩子的行為,卻忽略了他們內在的創傷和需求。IFS提醒我們要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,以同理心陪伴他們,幫助他們重建內在的整合,這對我來說是個全新的啟發。」 鑑於講座反響熱烈,守護者協會邀請鄭老師於九月份追加兩場次的大師講座,無論是面對亞斯伯格特質的內心動態,還是父母衰老帶來的家庭變遷,都希望讓每一個人對自己有更多的察覺與發現。 延伸閱讀
推薦課程
0 評論
發表回覆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