守護者協會長期關注兒童與家庭的處境,致力於讓孩子能夠在家庭中穩定成長。近年來,地方創生以「青年返鄉、留鄉共好」為核心,試圖在社區中打造永續的生活環境。這次,我們受邀參與地方創生年會,親身感受到——當守護者遇上地方創生,其實有許多可以對話與連結的可能。 「地方創生的最後一哩路是教育」,小草書屋創辦人林峻丞的這句話引起我們很深的共鳴。因為我們知道,不論是社工還是地方創生者,目標其實一致:從根本出發,打破代際創傷,讓下一代能看見希望。 🤝 地方創生的關鍵字:跨域與行動 年會第一天,新北市副市長、日本茨城縣副知事與各地創生團體分享了他們的策略與行動。今年的關鍵字是「跨」——跨領域、跨部會、跨國合作。每個人都不約而同地提到:答案,不在討論裡,而在行動中。 這讓我們聯想到守護者協會的日常工作:陪伴家庭、提供多元支持。或許短期內看不到數據成果,但這些行動,是我們深信不疑的正確道路。 🌱 一杯珍奶的力量:教育不是說教,而是陪伴 論壇中,伯拉罕共生照顧合作社林依瑩老師帶著一位青少年志工與會。這位孩子的外貌或許不符社會對「模範生」的想像,但他在村落擔任志工、照顧長者、辦活動、跳舞演出──用行動回應對社區的投入。 第二天,我們走進三峽的小草書屋,看到牆上的一句話:「守護土地上的美好與孩子們的未來,為這片土地種下一顆希望的種子。」林峻丞分享了關於一個多子家庭的故事:父母不在,姊姊為了養家差點進入八大行業,弟弟在家玩電動,卻找不到工作。當峻哥問:「你為什麼不去找工作?」他回答:「我有找,可是找不到。」 峻哥淡淡地說:「你有看過老闆叫員工早上起床嗎?員工擺臭臉還要用珍奶請他來上班?」他沒有急著解決問題,而是選擇陪伴、等待,五年後,這個孩子拿薪水請他喝的那杯珍奶,是最真實的證明—--孩子正在改變,家庭也開始重建未來的可能。 🧠 培育孩子,就是培育社區人才 我們在這次年會最深的體悟是:當我們陪伴孩子,其實也正在培育社區人才。社會問題無法靠一次性的解方,必須從根開始動工。而這正是我們每天在做的事——也正是地方創生者想要實踐的願景。 就像食魚教育一樣,真正的轉變不是從我們這一代,而是當下一代開始懂得思考:「這條魚是什麼?怎麼來的?」教育才算成功。同理,當兒童權利不再只是議題,而是成為社會共識,那才是改變真正發生的時刻。 👶 It takes a village:守護者從來不孤單 奈及利亞有句諺語:「It takes a whole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.」(養一個孩子,需要全村的力量)我們總以為孩子的成長是家庭責任,但其實,每個人都可能是關鍵的一環。 從這次年會,我們再次確認,無論是社工還是創生者,都是那個村子的一份子。當彼此連結、共學、共好,孩子會感受到,他們是被整個村子守護著的。 💕 我想支持守護者與孩子們
0 評論
發表回覆。 |
守護者
只要孩子需要,我們都在 類別
全部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