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西是一位一年級的特殊需求學生,有一天他忽然問小淑老師:「小淑老師,如果我功課變好,還可以來上課嗎?」 這句話,說得小淑老師一愣。這個原本被老師們口中形容為「不寫作業、不讀書」的小男孩,參加了三週的特殊需求課後照顧班後,不但有了進步,還開始擔心自己會不會因此「太好」而失去繼續來上課的資格。 在這三週裡,小西發現自己變得不一樣了。他的功課比以前完成得多了,字寫得也比以前更整齊了。可這樣的進步,反而讓他產生了一種不安——會不會因為「變好了」,就不再需要這個他很喜歡的地方?會不會有一天,大人會說:「你現在不需要了,不能再來了。」 這樣的擔心,或許正是過去太多大人對他說過的話所留下的印記:「你功課不好,才需要來上課。」在這樣的邏輯下,當「功課不好」這個理由消失了,小西自然也會以為,來這裡的資格也會跟著消失。 但對我們來說,特殊需求課後照顧服務的核心從來不只是「補強功課」這麼簡單。這裡是一個讓孩子感到被理解、被接納的空間,一個不論孩子當下處於什麼狀態,都能慢慢建立自信與能力的地方。 所以,小西問的問題,或許也是我們該一起思考的問題: 如果孩子功課變好了,還能留下來嗎? 如果孩子開始感受到幸福,這份幸福可以持續多久? 我們的答案是:可以,也應該。 因為這裡的「照顧」,不只是為了成績,而是為了每一位孩子的情緒穩定、學習信心與安全感的累積。孩子的進步,不應該是離開的理由,而是繼續被陪伴與鼓勵的起點。 支持守護孩子們
0 評論
發表回覆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