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守護者協會執行長 周明湧 2025年1月9日,立法院第11屆第2期衛生與環境委員會舉行了主題為「『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』修訂如何落實『兒童權利公約』精神與原則」的公聽會。此次會議匯集了包括社團法人中華兒童暨家庭守護者協會(以下簡稱守護者協會)、台灣全國兒少安置聯盟、全國媽媽護家護兒聯盟等在內的多個民間團體與政府部門,深入探討兒少權益保護的現況與未來方向。 守護者協會的核心訴求 守護者協會執行長周明湧一開場便提出了價值性提問:「有關兒童的責任究竟屬於家庭,還是國家?」究竟法律框架中對家庭教養責任的強調是否平衡,還是存在過度依賴家庭的現象?(家庭應負責一切)呼籲國家曾該在教育、社會福利與家庭支持系統的建構上,承擔更多的責任。 周明湧指出,地方與中央政府在政策執行上存在脫節與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,導致兒童權益保護面臨多重困境。例如,課後照顧班在直轄市的五都是每個孩子的基本權利,但在其他縣市卻需依賴抽籤,許多孩子因此無法獲得服務。即便抽籤成功,課後班的服務時間通常僅到六點,對於單親或隔代教養家庭來說難以實用,迫使孩子獨留家中或選擇昂貴的安親班,進一步加劇了社會不平等。(閱讀更多) 他也提到,營養午餐制度的弊端尤其影響弱勢家庭的孩子。由於多數學校採外包模式,廠商為壓低成本削減餐點品質,導致蛋白質不足、蔬菜種類單一,以過多米飯澱粉取代,直接影響孩子的專注力與健康發展。教育局督導機制形式化,廠商得知消息後臨時改善菜色,甚至讓孩子戲稱:「如果當天菜變得特別豐富,就表示教育局來了。」這反映出監管的不足與政策執行的流於表面。(閱讀更多) 此外,他強調了教育體系的「中輟生」問題。弱勢家庭的孩子在教育中常被忽視,每十人中有三人不識字。雖然國民教育法保障就學權,但大班制下師資不足,學習困難的孩子無法獲得適當輔導,導致偏差行為與中輟現象惡化。學校專注於提高出席率,卻未解決實質學習問題。教育部應加強學歷檢核,並建立跨部門通報機制,從家庭問題著手改善,真正落實教育公平。(閱讀更多) 最後,他指出,108課綱雖提倡多元升學管道,卻對經濟弱勢家庭不友善。這些家庭無力負擔才藝班、課後班或課外活動費用,導致無法累積升學所需的學習歷程檔案,甚至被高昂的代寫費用排除在外。原本設計用以促進教育公平的課綱,反而擴大了資源差距。他建議政府提供補助,支持弱勢家庭的孩子參與課外活動,同時強化學習歷程的監管,推動校內多元且低成本的教育資源,確保每位孩子都能享有平等的升學機會。(閱讀更多) 政府部門的回應與表現 在民間團體發言後,各政府部門依次回應,表現差異明顯。
結語:從家庭支持到制度革新 本次公聽會強調了兒少權益保護中急需解決的諸多問題。從國家與家庭責任的分配、教育公平與營養保障,到中輟輔導機制的完善,無不揭示政策的漏洞與執行上的缺失。各部門的協調能力與回應效率亟需提升。 未來的兒少法修訂應從制度層面進行改革,包括建立透明的機構評鑑與獨立申訴機制、強化婚前與育兒教育的支持,以及落實兒童權利公約。這不僅是對兒童的承諾,更是對社會公平與正義的保證。 守護者協會期盼,這次討論能真正促進制度變革,而不僅僅是一場公聽會的形式主義演出。每個孩子都應該擁有平等的機會與健康成長的環境,這是國家與社會共同的責任,也是我們持續推動的目標。如果您也認同,歡迎一起成為支持守護者的力量,讓我們能夠持續為兒少發聲,讓他們的權益獲得真正保障! 延伸閱讀
0 評論
發表回覆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