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/4(六)的南港音樂共融園遊會,來「中華兒童暨家庭守護者協會-南港家庭支持服務中心」攤位走走吧! 你知道嗎?孩子的不聽話,有時是在說「我需要幫忙」;行為背後,其實藏著一個求助訊號。 我們用趣味問答+🎲擲骰子遊戲,帶你輕鬆認識共融教育,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小秘密🎈玩遊戲、拿玩具,還能一起打造更友善的教養環境!
0 評論
🎉 溫馨五月 母親節活動邀請您一家來共襄盛舉! 🌷 五月,是感謝媽媽的季節,也是一個讓家人齊聚、共享溫馨時光的好時機! 我們誠摯邀請您和家人一同參加我們於 5月3日(週六)舉辦的母親節活動,活動內容豐富有趣,適合各個年齡層的大朋友與小朋友共同參與!
文/鄭偉銘 南港家庭支持服務中心督導 4月11日的晚上,南港家庭支持服務中心特別邀請周書尹老師,與一群關心孩子的家長們,一起探索「如何陪伴青春期孩子走過情緒風暴」。 老師提醒我們,在談青春期孩子的情緒前,得先從幼兒期說起。孩子的情緒並非與生俱來,而是透過經驗與照顧者建立起來的。例如:六個月大的孩子,情緒常常與主要照顧者緊緊連結,而當孩子開始說「不要」,也正是在測試和學習如何影響他人、建立界線。
文/鄭淮恩 守護者南港家庭支持服務中心社工 孩子坐不住、注意力無法集中,老師講的話一句也聽不進去,甚至同樣的錯誤一犯再犯——這些在家庭與學校中不斷上演的場景,對許多家長與老師來說,既熟悉又讓人無力。尤其當這些行為被誤解為「故意搗蛋」,我們更容易陷入指責與挫折的循環。 在4月9日的那一天,南港家庭支持中心的夥伴們,特地從台北南下,來到南投參加這場講座,只為了親身聆聽這位母親的故事──她同時是一位老師,也是一位過動症孩子的母親。她的分享,不只是生命歷程的敘述,更是我們在第一線陪伴家庭與孩子時,極為重要的學習素材。
小西是一位一年級的特殊需求學生,有一天他忽然問小淑老師:「小淑老師,如果我功課變好,還可以來上課嗎?」 這句話,說得小淑老師一愣。這個原本被老師們口中形容為「不寫作業、不讀書」的小男孩,參加了三週的特殊需求課後照顧班後,不但有了進步,還開始擔心自己會不會因此「太好」而失去繼續來上課的資格。
文:吳文炎/南投課後照顧中心主任 上週五的課後照顧班裡,發生了一件小插曲。除了小康因為作業太多而情緒崩潰外,另一位孩子——小傑,也流下了眼淚。不過,小傑哭的原因,並不是因為寫不完作業,而是來自一段悄悄堆積的內心情緒。
文/課輔老師 琬棠 小文是一位剛被正式診斷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(ADHD)的孩子,目前也開始接受藥物治療。在我們的特殊需求課後照顧服務中,初次接觸小文時,便觀察到他在學習與人際互動中顯得迷惘與無助。雖然他十分努力,但經常做不出老師交代的作業,聯絡簿內容經常漏寫,這讓媽媽感到焦慮與挫折,也時常誤解孩子「不用心」。
這是一場不能錯過的親職講座!身為父母,我們都希望孩子快樂成長,但當青春期的情緒風暴來襲,你是否也曾感到無助? 4/11(五)南港家庭支持中心親職講座,我們邀請您一起學習如何理解孩子的情緒、陪伴他們度過困難時刻,讓家庭關係更緊密!
文/鄭偉銘 守護者協會策略長 助人工作的現場,情緒總是不請自來。社工日復一日地傾聽、陪伴,承接著案主的痛苦與創傷,卻很少有機會停下來,問問自己:「我的內在還好嗎?」當助人成為習慣,內在的消耗往往被忽略,直到疲憊堆積,才發現自己的狀態早已搖搖欲墜。 這樣的問題,並不陌生。在國際社工日即將到來之際,我們迎來了這堂特別的課程。 2025年3月11日,南港家庭支持服務中心舉辦「助人者自我照顧」課程,邀請鄭玉英老師透過內在家庭系統(Internal Family Systems,IFS),帶領41位來自各領域的社工夥伴,回到自己的內在世界,學習如何與「小我」對話,安頓自己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