序:在動盪中,種下不滅的光
文/周明湧 中華兒童暨家庭守護者協會執行長
回望2023年,疫情的陰影雖已漸遠,但留給我們的挑戰並未消散。在經濟不穩、社會裂縫逐漸浮現的日常中,我們更加牽掛:這些孩子的未來,誰來守護??
就在這樣的時刻,「守護」的意義變得格外清晰而沉重——它是一種選擇,在風雨裡也不熄滅那盞燈。
這一年,我們延續2022年CRC國際審查的行動,在政府回應《兒童權利公約》結論性意見的進程中,主動提出23項具體建議。那些深夜的討論,還有跨部會的溝通,不是單一事件的回應,而是在孩子與制度之間搭起橋梁——讓文件裡的權利,真實走進孩子的生活現場。
我們知道,這不是短跑,而是長期的耕耘。但2022年種下的種子,正悄悄為2023年的兒少代表制度、友善孩子政策等制度轉變,積蓄著力量。
即使外在動盪,我們從未鬆開陪伴的手。
我們看見脆弱家庭在忙碌與壓力中無力喘息,南港家庭支持中心因此悄然展開;
我們感受到特殊需求孩子在人群中格外孤單,這份牽掛引領我們走進南投,陪他們走得更遠一些;
|
我們陪著離院少年走過迷惘與轉折,在畢業典禮的笑容中,看見生命導師制度的雛型漸漸成形;
我們走進部落代間的靜默,看見「回到根源」的文化行動在花蓮崇德綻放——當長者舉起弓箭,彎曲的身影也跟著挺直,那一刻,親子的連結悄然重啟。
親愛的守護者夥伴,這些行動,都因有您的陪伴而成真。
翻開這份報告,您看到的不是冰冷的數字,而是無數個「因為堅持,所以可能」的瞬間:
一個孩子的聲音,終於被納入政策的考量; 2023年,我們在風雨中播種。感謝您,是這片土壤最深的養分。 讓我們繼續同行——用溫柔的固執,守護每一顆等待發光的童心,直到希望紮根,晴空萬里。
|
專職人力
0.6位 家庭服務社工
#家庭支持 #入家服務 #積極性家庭維繫 |
兼職人力
1位 執行長
#營運管理 #社工督導 #募款 #兒權倡議 1位 策略長
#文稿編輯 #行銷 #網站設計#社群經營 #兒權倡議 #議題研究 1位 專員
#文稿撰擬 #行政支援 #兒權倡議 |
陪伴家庭
4 家 |
陪伴兒童
10 位 |
舉辦自立支持活動
7 場次 |
主辦親子活動
23 位親子 |
兒童照顧培力
8 場 |
引導機構實踐兒童權利
3 單位 |
兒童權利行動回應 23 點次
|
針對2022年的CRC結論性意見書,提出制度與資源、兒童參與與表意、替代照顧與家庭支持、保護與安全等四類別的行動回應建議。
|
公共會議參與 11 場
|
參與政府會議或民間研討會,討論兒童權利公約的政策實踐,還有兒童監察使、兒童專責單位設置等。
|
舉辦專業訓練課程 20 堂
|
包括「內外兼修:IFS與家族治療系統整合諮商模式工作坊」工作坊,與線上案例研討會等。(IFS意指內在家庭系統,強調理解內在不同「小我」。)
|
從陪伴服務中,我們看到家庭開始產生微小卻深刻的改變
從封閉到願意表達,從沉默到提出選擇,自立少年的改變是一場緩慢但真實的歷程
當我們進入機構與照顧現場,我們不只傳遞知識,也開始建立對話與信任的可能性。
從公共討論到政策溝通,我們嘗試讓第一線觀察轉化為可行的倡議行動。
支亞干部落文化體驗:回到根源的親子之旅
讓射箭不只是遊戲,而是文化認同的回歸
從部落射箭國手的手中,孩子學會裝弓、拉弦、射箭,也重新看見自己的家族與文化。透過文化活動,親子彼此重新理解,部落長者得以再度說出太魯閣語,創造跨世代對話與連結。 2023年2月4日,守護者協會在花蓮崇德部落舉辦了一場深具意義的文化行動——與支亞干部落合作,讓部落家庭重新走入太魯閣的生活場景。
在活動中,部落射箭國手親自指導射箭技藝,孩子們從一根弓弦學起。最令人動容的,是一位總是佝僂著腰的老獵人,當他拿起弓箭,整個人頓時挺直,英姿颯爽,彷彿回到年輕時狩獵的時光。
一對夫妻在拉弓過程中的互動,也讓人看見親密與信任的展現。他們彼此協助、對看微笑,那一刻的和諧,是日常中難得出現的畫面。
|
孩子與家長在太魯閣導師指導下,親手採摘食材、體驗料理,透過土地與技藝建立起文化的實感。孩子們也因此放下手機,專注於自然與文化中的學習。家長則在這樣的沉浸中,不再彼此挑剔,而是重新體會當年成家的初心與連結。
「謝謝你們辦這樣的活動,讓我們有機會在以前的生活環境裡講太魯閣話。」一位長者的回饋,道出了整場活動最深的價值——讓文化不只是回憶,而是當代家庭之間可以重新串聯的橋梁。
🧩 行動資訊卡
|
當玩Jouer私董會遇上育幼院
讓孩子看見更多未來的可能
來自新媒體、模具業、命理與短影音領域的實務講師,走進桃園睦祥育幼院,透過實際操作與對話,打開孩子們對未來職涯的想像,也回應他們對現實的質疑與渴望,讓人生的可能性不再只是遙遠的幻想。 面對升學與未來職涯,來自育幼院的青少年往往迷茫又焦慮。2023年10月28日,守護者協會與「玩Jouer私董會」首次合作,邀請來自四個不同領域的講師,一起走進桃園睦祥育幼院,開啟一場職業啟蒙的冒險。
首位登場的 Vic(HAFG 執行董事)從孩子們熟悉的 TikTok、YouTube切入,介紹「新媒體」的創作者經濟。當發現原來自己每天刷的抖音,可能是職業起點時,孩子們整個眼神都亮了起來。Vic也強調,看似簡單的短影音,其實背後需要大量剪輯與策畫,創作並不輕鬆,但只要願意試,就可能開啟不同的人生路。
接著,來自模具產業的凱總(舜松工業)帶領孩子從生活用品出發,讓孩子們第一次意識到原來水瓶、眼鏡、門框,全都與模具這門技術相關。當孩子問:「這樣工作薪水高嗎?」凱總誠實分享工廠缺工、高勞動也帶來穩定高薪,並邀請孩子參訪工廠,建立更真實的職場想像。
第三位登場的是沈老師(狐仙居命理師),他用掌紋與八字現場互動,讓原本存疑的孩子主動伸手探索。當孩子問:「這到底是幫人還是騙人?」他平靜回應:「每件事都沒有絕對的對錯。」這場看似神秘的交流,卻成為某些孩子重新看待自己情緒與家庭背景的契機。
|
最後,由 Annie(創心領域創辦人)帶來短影音實作教學,孩子們現場拿出手機、嘗試剪輯與配音,有的甚至在午餐前就完成了創作上傳。這不只是技能的學習,更是自我表達的開始,讓他們第一次覺得:「原來我也可以做到。」
這次的職業領航,不只是資訊傳遞,更是一場互動的啟蒙,讓孩子們在對話與操作中,發現世界不只有一種成功的樣貌,也重新思考「我想成為怎樣的大人」。
🧩 行動資訊卡
|
令人敬佩的媽媽們
無休的全職工作與巨大壓力,她們需要更多支援
全職媽媽全年無休,一人身兼保母、廚師、清潔、教育等角色,工作價值卻長期被低估。當制度未能支援,她們在家庭與工作的夾縫中默默承擔。減輕媽媽壓力,不該只靠個人撐起,而是全家、社區與政府共同的責任。 在台灣,有超過六成的家庭主要照顧者是女性,而全職投入照顧工作的媽媽中,有四成三辭去原有工作,遠高於男性的二成四。這些數據背後,反映的不是選擇,而是結構性的困境:照顧孩子,仍主要落在母親身上;「好媽媽」的標準,卻常常是沒有喘息、不容失誤。
守護者協會長期觀察到,無數媽媽在孩子學齡前每日16小時待勤,連假期外出也仍需照顧,幾乎沒有真正的休息時間。若以2023年最低時薪176元計算,全職媽媽一年的無酬勞動價值超過台幣百萬;在美國估算更高達台幣230萬。這些「被看不見的付出」,長年累積下來,不僅帶來生理與心理的疲憊,也讓許多女性失去了重返職場的信心與機會。
制度本應成為支撐,卻可能反成負擔。以政府大力推行的幼托整合政策為例,雖有助於家庭節省育兒成本,但當公托難以配合彈性接送,許多雙薪家庭或單親媽媽只能選擇價格更高的私托。弱勢家庭無法負擔高昂費用,卻也無人協助接送,造成制度使用上的排除。結果是:最需要幫助的人,最容易被排除在外。
|
因此,守護者協會提出觀點:媽媽需要的不只是「母親節感謝」,更需要家庭內的實際分工、社區的友善支援、國家的政策作為。當照顧不再是媽媽一人的責任,孩子的成長才真正有了穩固的根基。
媽媽不是神,也不是免費勞工。當她們選擇成為孩子的避風港,我們是否願意成為她們的後盾?如果有一天,母親節的禮物不是一束花,而是一段喘息的時間、一筆育兒補助、一個可靠的照顧網,那才是真正的支持。
🧩 行動資訊卡
|
當守護者遇上地方創生:從孩子出發的行動思考
社區需要人才,孩子需要陪伴,行動就是我們共同的語言
當社福工作者走進地方創生場域,發現彼此其實並不陌生──我們都在為下一代努力。陪伴一個孩子,就是培力一個社區。當行動落地,孩子的改變就是最具體的答案。 2023年9月9日,守護者協會參與地方創生年會,原本以為這將是一場與「返鄉青年」有關的會議,卻驚喜地發現,教育、陪伴、代間修復這些熟悉的詞語,在不同領域的人口中不斷出現。創生與守護,原來可以對話,甚至同行。
「地方創生的最後一哩路是教育」,小草書屋創辦人林峻丞的這句話引起我們很深的共鳴。從根本出發,打破代際創傷,讓下一代看見希望,這不正是我們每天的工作嗎?教育,不是教條,而是陪伴與等待改變的過程。
論壇中,一位青少年志工的故事讓我們印象深刻。他的外貌或許不符傳統模範生的想像,但他在社區照顧長者、辦活動、跳舞演出——用行動回應土地的需要。而林峻丞分享的那位因家庭困境而幾乎失去未來的少年,最終在五年後,用第一份薪水請回了一杯珍奶——這些改變,靠的不是快速解方,而是穩定的陪伴。
|
走進三峽小草書屋,我們看見牆上的一句話:「守護土地上的美好與孩子們的未來,為這片土地種下一顆希望的種子。」這不就是我們日常在做的事嗎?當孩子穩定下來,家庭就有力量;當家庭穩定下來,社區就能活起來。
這次行動讓我們再次確認:養育一個孩子,需要整個村子的力量。社工與創生者,原來是同一條路上的行動者。當我們彼此連結、共學、共好,孩子將不只是被家庭照顧,更是被整個社會看見與承接。
🧩 行動資訊卡
|
守護兒少表意權:不是給予,而是兒童應有的權利
守護者在政府會議中指出制度落差,呼籲建立具體評估指標,讓孩子的聲音不再被象徵性對待
守護者協會引用Lundy「空間、聲音、聽眾、影響」四要素,指出現行兒少參與制度的設計盲點,並呼籲回應孩子真實表達的權利,而非淪為形式參與與大人代言。 2023年6月1日,守護者協會出席一場關鍵會議——CRC兒童權利公約國家報告結論性意見後的追蹤協商。這場會議由政府召開,延續國際委員對臺灣兒童權利落實的關注,邀集NGO一同提出具體意見與行動建議。
守護者聚焦的議題是:「兒少代表」制度的實質落差。這項原本用來讓兒童發聲的機制,在實務推動中,卻變成一套排除年幼與弱勢兒少的規則體系。只有經過完整訓練、表達方式「像個大人」、能遵守議事流程的青少年,才被視為合格的兒少代表;而年紀小、有障礙、或生活背景複雜的孩子,則被排除在公共參與之外。
「這不是在尊重兒童的聲音,而是只聽你們想聽的。」有一個兒少代表這樣指出,守護者也援引了CRC國際審查委員Lundy的「兒童參與四原則」:空間、聲音、聽眾、影響——這些應是政府設計兒少機制的出發點。
|
而當守護者曾建議調整兒少議事流程,使其更符合不同年齡與成熟度時,主管機關卻僅回覆「不符需要,未予採納」。這正說明制度本身尚未內建「兒童為主體」的視角。
令人欣慰的是,在會議上,其他NGO與部分兒少代表也展現出高度共識與支持。有位高中生代表指出:「我們必須社會化,必須學會說大人的語言,才有機會被聽見。但這其實並不真正的兒童友善。」這句話,來自兒少代表自己對機制的反思,也證明——孩子理解得比我們以為的還多。
🧩 行動資訊卡
|
線上單筆/定期定額贊助
歡迎透過官網「支持守護者頁面」,手機掃描或點擊QRcode,以信用卡、線上ATM或便利商店等方式支持
|
ATM轉帳
請於匯款後來信提供提供帳號末五碼、姓名、連絡電話至[email protected]會計李小姐。
一起夢想協會 支持微型社福計劃
透過點擊圖片進入專案頁面,或前往一起夢想微型社福計畫-捐款支持-搜尋「守護者協會」
|
街口公益平台
請使用手機掃描或點擊QRcode,或開啟街口支付,進入公益捐款,搜尋「守護者」支持我們
|
|
|
2023守護者報告
社團法人中華兒童暨家庭守護者協會
📰發行人:周明湧
✏️總編輯:鄭偉銘 📝撰文:周明湧、鄭偉銘、鄭淮恩、吳文炎 📷攝影:鄭偉銘、鄭淮恩 |
本報告在架構與呈現方式上,大幅參考了《報導者 The Reporter》影響力報告的呈現方式。我們深受其清晰有力的敘事風格與公共性啟發,特別是在如何將行動成果轉化為具體改變的表達上,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方向。
在此謹向《報導者》表達我們的敬意,也感謝其長期對台灣社會議題的深耕與貢獻。正因有這樣關注公共利益的媒體存在,才讓更多人能看見被忽略的角落,並推動社會持續前行。
|
|
Contact US
社團法人中華兒童暨家庭守護者協會
The Guardian -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hildren and Family 守護者之家:100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北路一段2號7樓之8
臺北南港家支中心:115臺北市南港區市民大道八段516號2樓 南投課後關懷中心:542南投縣草屯鎮富昌路38-1號 TEL:02-66057891 MAIL:[email protected] Web :www.gnacf.org.tw |